“拥挤赛道”如何跑出别样风景_马拉松_城市_赛事
摘要:□ 徐 超 春光无限好,跑马正当时。据中国马拉松官网数据,3月30日全国共举办了32场马拉松赛事,参赛总人数近43万。在江苏,就有扬州、盐城、宿迁、启东4座城市的马拉松同日鸣枪开跑。此...
□ 徐 超
春光无限好,跑马正当时。据中国马拉松官网数据,3月30日全国共举办了32场马拉松赛事,参赛总人数近43万。在江苏,就有扬州、盐城、宿迁、启东4座城市的马拉松同日鸣枪开跑。此前,南京、苏州、无锡、南通等城市也纷纷举办马拉松赛事。赛道越来越“拥挤”,马拉松如何跑出别样风景,成为值得办赛城市思考的问题。
“认识一座城市,跑步是很好的方式。”在很多跑友看来,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赛,更是一场城市文化的体验之旅。体育和文旅的双重属性,让这项旨在突破人类体能极限的运动项目,拥有长盛不衰的人气。数据显示,今年无锡、苏州、南通三市马拉松报名人数分别达42.9万、16万、4.5万,无锡马拉松全马中签率仅6%,南通马拉松项目中签率也只有28.65%。
供给缺口意味着市场潜力。今年,大力提振消费被列为经济工作“头等大事”。万名跑友畅快奔跑,拉动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消费,马拉松无疑已成为促进消费升级、推动文旅融合、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。在盐城马拉松的宣传推介会上,除赛事介绍外,盐城市委组织部、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还登台推介人才政策、投资环境。
尽管如此,马拉松却并非只要举办就能成功。长达42.195公里的马拉松赛道,会占用不少公共道路。办好一场比赛,需要地方政府、众多企业及广大市民的通力配合,是对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考验。业内人士发现,随着赛事主题、宣传、服务的同质化日趋严重,国内马拉松比赛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头部化趋势,市场资源、社会资源都会向顶级赛事倾斜。一些特色不彰、服务缺位的马拉松赛事将难以吸引跑友,陷入“无人报名+招商难”的死循环。
展开剩余37%赛道长度恒久不变,奔跑姿态永远向前,用创意将城市自然禀赋、历史肌理、特色文化有机融入赛事,或许是马拉松突破“千赛一面”、打造独特IP的有效路径。今年,扬州马拉松串联东关古渡码头、文昌阁、汉陵苑等景点打造“流动的文化长廊”,不少“扬马”忠粉表示,“是为扬州的文化与美景而来”;宿迁将马拉松赛道调整为途经梨兰会、镜湖等景区,让跑者沉浸于梨花与二月兰交织的春日限定美景中,参赛人数由去年的1.2万增至1.5万;启东则将赛道设置在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评出的“最鲜公路”上,并在参赛包中放入真空包装的本港带鱼,让城市之“鲜”可看、可触、可尝。几座城市虽比赛日程“撞车”,却各展所长、各美其美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推动高质量发展,文化是重要支点。”马拉松+文化,跑出百城百景的千变万化,也跑出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的消费场景。这启示我们,或许可以在更多领域用好“重要支点”,打造具有清晰辨识度和强大号召力的城市特色IP,更好交出“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”的时代答卷。